王老头的一生

January 2, 2018    Blog Post

王老头年轻的时候,曾经跟着老爹沿街乞讨,那时候穿的破破烂烂邋里邋遢,头发乱糟糟的能择出虱子。娶媳妇那肯定是相当困难了,后来经人介绍,去外地山沟里“领”了一个女人回来。老太太从二十岁一直到七十多了,讲话仍然带着口音。不过俩人倒也般配,都是斗大的字不识一个,可性格挺互补,一个可能是因为生下来就穷苦,也总是被人瞧不起,慢慢也就跟别人说不上话了,到了晚年就只能一个人搬个板凳在街上坐着;另一个从生下来就没出过山沟,所以见啥都爱,啥都爱就显得活泼好动闲不下来。不过当她用几十年的时间忘记老家并接受了身边的一切的时候,发现走出山沟也没什么不一样,平淡的生活只会让人愤世嫉俗和怨天尤人。可命运对于她来讲就更加深了这层咬啮般的痛苦,因为没什么可以让她去怨恨的,在离开山沟那一刻她就笃定一辈子再也不回去了,对于隔断了的过去肯定是不能去怨恨的,可她也不能怨恨王老头,如果没有他,她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出山沟。

建国以后划分阶级成分,没有乞丐这一级,王老头毋庸置疑地就被划到了没有任何土地和工具的雇农里。那时候他其实还是小王,因为老爹还在世,这样说来这个身份也算是老爹传下来的。一开始爷俩并没有乞讨,都是因为小王的老娘嫌他们实在是太穷了,日子过不下去,就偷偷跟别人跑掉了,就这样爷俩揭不开锅,才过了几天和街坊四邻讨饭的日子,加上又没人管,所以邋遢得像个纯粹的要饭的。后来王老头分得了地,觉得终于能在别人面前站着说话的时候,他还年轻,曾在人群中小声嘀咕过:那不算乞讨,那叫吃“百家饭”。可很容易想象,大家不可能因为他这歪曲词语意思的小伎俩就瞧得起他。那应该是他最后的一次融入人群的机会,可惜被大家无情地拒绝了,他从那时候起也就死了心了。

真正让王老头扬眉吐气的,是文革。一天早上起床,干部叫他去开会,让他站在前排显眼的位置,交代了几句口号,以前得意的不得了的人如今撅着屁股朝着大家,一开始他还不知道是什么,也不敢大声喊。可是当他真正理解了开会的实质与内容以后,内心就飘了起来,发现原来自己的地位是如此的高。可是他终究也没有过分嚣张,那种深入骨髓的自卑始终陪伴着他挥之不去。只是走在街上的时候他会刻意将脸微微仰着点,下巴朝前突,将眼皮略低一些,也注意不能四处张望或者回头看,因为他觉得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身份。可是当一切平静下来以后,他没能就此沉下心来,因为他早就不愿意记起过去灰暗的日子了。后来这份得意同他的自卑一起陪伴了他的后半生。

王老头置办了一个实木柜子,里面装上了密密麻麻的书,四大名著、唐诗宋词、古龙金庸、明清各种通俗小说。其实大家都知道王老头不识字,书拿在手里正反都区分不出来。人在灰暗的过去中爬出来后肯定是再也不想掉回去的,可是以前的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而现在的自己也同样回不去了,所以就要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来抬高自己。王老头选择了用读书来与周围的人划清界限,他觉得身边的人都很粗俗没有文化。据说,老伴怎么打骂他都可以,可唯一不能动的就是柜子里的书,而且每天还都要擦一擦书柜,掸掸灰。大家都笑话他的书都不带卷页的,以前的书质量不太好,翻页的时候会沾点唾沫捻书角,沾湿了的地方干了的时候会翘起来,不卷页的意思就是说王老头的书其实从来都没翻过。我有幸进过王老头昏暗的房间,借了本三侠五义。他可能是觉得我上过几年学,当我提出借书的时候,他一口就答应了。他的书柜和别人口中的并不完全一样,书柜里落满了灰尘,很明显已经很久没人打扫了,书也都泛黄了,不过的确是每本都很整齐,保存完好。

当新世纪来临的时候,王老头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入了倒计时。而此时他的两个儿子都不在身边,大儿子因为受不了他古怪的性格,终于在成年以后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。小儿子做了点小买卖,可也是不温不火,又在异地,说是在大城市,其实就只是开了个小门脸而已。没时间管孩子,就把女儿送回老家交给老两口照顾。小孙女对王老头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,全凭老太太张罗着,可老太太脾气火爆讲话粗鲁,每说一两句话就要骂人。小孙女在这样的环境中倒也不在乎,除了吃饭睡觉以外,其它时间都不在家里,偶尔还会在老太太关门睡觉以后翻墙回家。王老头每天搬个板凳在街上坐着,实木手杖靠在一旁,杖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他低着头仿佛在细数着自己所剩不多的日子。小孙女放学回家蹦蹦跳跳路过他身旁的时候都会喊声爷爷,他喉咙里咕哝着发出似有似无的声音。


我最后一次看见王老头,是他的小儿子开车来接走他的那天,孙女慢慢长大了,老两口也双双走入了生命的最后时刻。那天他最后一次扬起自己的脸,得意的表情挂在脸上,仿佛是他一生成就的总结,从一个被人嘲笑的乞丐到受人尊敬的雇农。王老头仿佛仍然停留在了三十几年前,他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样,起起落落循环往复,每个人都在曲折和平凡中度过了一生。而他出生没带来的东西,到死也同样没能带走。